□ 郭艳
《会飞的板凳龙》
王芸 著
江西高校出版社
江西这方蕴藏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沃土,历经千年,孕育了众多文化成就与民俗风情。板凳龙作为其中之一,不仅是中国悠久历史与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其背后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价值。王芸的儿童文学作品《会飞的板凳龙》入选了2024年中国作协“文学转化影视重点推荐作品”,秉承“要在保护中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不久后将转化改编成一部关于“回家”的板凳龙、腾飞的板凳龙的影视作品,以电影的语言、诗意的镜头再现当地的风土人情。
儿童视角中的节日与风俗
《会飞的板凳龙》是一部带着童心和童趣回归传统文化伦理风俗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小说的特色在于描写孩子们对于板凳龙的好奇、渴望和逐渐了解的过程。香樟村的人们散布在各地,每个家庭也都不一样,孩子们对于回到村子看板凳龙的心却是出奇的一致。留守在村子里的布兜想念着自己的玩伴不多、暖儿、冬瓜、虫子。冬瓜想念老家的各种好吃的吃食,热闹的人群和熟悉的老屋;暖儿则是想念香樟村的树洞,她有好多话要跟树洞说;身在国外的虫子则梦到了飞舞的板凳龙……儿童对于节日、玩耍、欢乐时光的渴望,在文中表现得非常充沛饱满。小说由此描写了布兜的黄金时光,后山上儿童乐园承载着的布兜和小动物们、小伙伴们的欢乐。在布兜的视角中,板凳龙是和传统技艺(板灯、龙头的独特制作方式)、古老祥瑞文化(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现实生活中爷爷伯伯们对于祖辈上传下来的各种规矩和行为举止的传承密不可分的。言传身教和年节仪式的浸润深深地嵌入了儿童的心灵世界。
家族亲情根脉的回归和凝聚
乡村社会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离开乡土成为一种常态,返乡恰恰变得不容易。作品《会飞的板凳龙》真实地呈现了到异地谋生的乡村家庭的生活状态。比如冬瓜家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各个家庭回村的复杂经历,也写了从海外回国的虫子一家对乡村生活的重温和乡土亲情的眷念。文本几乎是铺陈地叙述了正月初一祠堂祭祖,正月初四大拜年,正月初十披龙皮,正月十二点龙头……板凳龙舞动在香樟村。乡村生活中最具有仪式感的场景是由已经从乡村土地上走出的人们完成的。年节的回归不仅是身体的归来,更是精神和灵魂的归乡,游走在各个地方的香樟村的人们依然凝聚在家族亲情的根脉中。在书中,板凳龙大会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也让他们更加珍惜与家人的亲情联系。传统文化中的节日、习俗和仪式等,都是家族成员共同参与的重要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也坚守着家族的文化传统。
彰显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
小传统属于地方性传统,更多的是在风俗伦理层面对具体的乡村和乡村里的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地方文化在一条条板凳龙中找到了自我和家族记忆深刻的联系,它和每个人生命体验关系密切。对当下工业文明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需要补充具有原初生命力的小传统。小传统文化的传承,大多是一对一的或一对多的言传身教。书中的布兜像条小尾巴一样跟在爷爷身后,目睹了整个板凳龙舞龙的过程,真切地在现实的时空中,在乡村的伦理生活中,体验到了传统礼仪风俗对于人和人心的浸润和濡染,以及民间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这些风俗礼仪让下一代真正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来源、有血脉的人,是有文化根脉存在的。在对地方性风俗节日的回溯中,作者重新讲述了地方性小传统对于人情人性之美的浸润及凝聚的文化根脉。作者表示:“中国特有的民俗活动‘舞板凳龙’是春节习俗的组成部分,也是民间情感链接与文化传承的方式,有历史价值,也有现实意义。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就生出希望更多人了解、感受其独特魅力与精神内涵、文化寓意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