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全媒体记者 曾悦之 文/图
史克滨在整理城南龙灯。
这几年,省级非遗“城南龙灯”传承人史克滨的“龙”越做越小,舞台却越来越大了。
南昌市青云谱区青云谱镇城南村有着700余年的龙灯制作历史,当地舞龙的习俗也由来已久。过去,城南龙灯的样式还比较传统,比如龙灯体积大、骨架重,舞龙的文化活动也多集中在传统节庆中,舞龙表演也只是“围着村子转”。短短数年间,城南龙灯从这个小村落出发,已经出口至美国、法国、印度、澳大利亚及东南亚各国。
全国各地龙灯这么多,何以城南的龙灯如此受青睐?这些年,它的传承人做对了什么?
1月5日,记者来到了位于南昌市青云谱镇的城南龙灯基地。工人将一箱箱包装好的龙灯搬上卡车的画面,与记者2023年底在此看到的场景似曾相识。这并非巧合,毕竟舞龙是岁末年初的习俗,加上前不久“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因此,农历年底正是城南龙灯出海的最佳时机。“从我们的订单就能看出来,海外华人对于舞龙的热情极高。”史克滨说道。
但在2009年之前,史克滨从没想过龙灯出海这件事。那时,他还在为能否守护好从父亲手上传下来的这门手艺而焦虑。“原来做一个龙灯要一个月的时间,舞起来需要几十个人,绕村一圈,个个精疲力尽,腰酸背痛。”史克滨向记者回忆起过去在城南村做龙灯、舞龙灯的细节,他总是忘不了那些年村里的小朋友也想拥有“龙”的心愿,并感叹传统文化要连接现代生活,求变求新是关键一步。
“玩的人少,可能是因为龙灯太重;传播不出去,大概是因为体积大,导致运输不便……”在探索中,史克滨在想或许“龙”变小,市场能变大。
如何把“龙”变小,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史克滨在这个问题上,花了数年时间才找到了答案。
城南龙灯的主要重量在骨架上。传统龙身骨架是厚重的竹木,传承人就选择用塑料代替,大大减轻了重量,这样既方便龙灯的组装,也方便运输,还降低了成本;生产模式上,过去用传统的工艺制作一条多人舞动的龙灯,一名工人需用时一个月,现在采用流水线作业,一件成品只要两天就能做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他们还用LED节能灯代替蜡烛,这样龙灯安全系数提高了,还能喷出七彩火焰。最为关键的是,传承人在传统龙灯的基础上,将龙身做成彩带的形式,为城南龙灯的创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他们推出彩带龙、灯光龙等8种产品,比如幼儿园小朋友使用的“龙”,龙头只有0.8公斤重,龙身直径20厘米,龙头采用了海绵、橡皮等软质材料,结实耐用,做工轻巧精致,美观大气。
改进后的城南龙灯轻巧方便、绚丽多彩,不仅有多人舞动的大龙,也有单手舞动的小龙。城南龙灯文化不仅走向了全国,而且还传播到了海外。
“一个在法国读书的江西籍青年告诉我,当地很多华人社团每年春节都会订购一批城南龙灯,城南龙灯成了连接家乡的一条纽带。”史克滨还向记者打开对话框中的视频,视频中不同面孔的外国人也能流畅地舞起“彩带龙”。
大卫是一名在南昌工作的爱尔兰人,很喜欢中国文化。经朋友介绍,大卫每隔一段时间就来到基地体验龙灯制作。相比大卫而言,很多海外群体是通过城南龙灯的官网联系上史克滨团队的。记者登录城南龙灯官网看到,该网站有英语、日语、韩语等多个版本,不仅有多种龙灯类型的介绍,还对城南龙灯的功能、文化等进行普及,并配上了多种语言的安装视频,大大提升了城南龙灯文化的海外传播效果。
“现在很多海外华人圈都知道城南龙灯,下一步,我想在美国等地发展一批经销商,让我们江西的‘龙’,成为一个走向世界的文化符号。”史克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