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791-86849275
广告热线
0791-86847125
 
  
 
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江西日报  >  5版
当乡村遇上艺术
——来自新余艺乡联盟美术馆项目建设的观察
www.jxnews.com.cn    2025-06-09 04:54  来源:江西日报
【字体:  】 【进入论坛】 

  “走,到美丽乡村去看美术展。”这是不少新余市民文化休闲的新选择。

  “看,没想到咱们村在画上这么美。”这是新余一些村民对家乡的新认知。

  去年以来,新余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探索开展新余艺乡联盟美术馆项目建设,目前已建成5个村级美术馆,成为乡村文化的亮点、乡村旅游的景点、艺术工作者深入基层的站点。

  在新余,乡村遇上艺术,正发生着可喜的“化学反应”。

  美丽的邂逅

  渝水区良山镇黄虎村党支部书记龚斌心中有个“文化振兴梦”。2021年当选村支书之前,他曾认真钻研黄虎历史文化。黄虎建村800年,现存3座元代古桥、一口元代古井及部分古驿道。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的皆山楼(1940年毁于战火),留下梁寅、危素、解缙等名儒大家的足迹,并有皆山楼诗文9首。

  近几年,通过挖掘村子历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黄虎村声名远扬,游客络绎不绝。但龚斌总觉得少了点啥。“那次,市文联主席胡永良组织座谈,提出打造乡村美术馆,一下就打动我了,我们村马上提出申请。”

  胡永良一直有个“文化惠民梦”,希望把文艺资源整合调动起来,推动优质文艺资源直达基层服务群众。去年,市文联准备统筹市美术家协会、市书法家协会、市摄影家协会、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艺乡联盟,在条件成熟的村建设美术馆,于是请来7个村的党支部书记座谈,大家一拍即合。

  去年11月,新余艺乡联盟美术馆项目建设方案出台,建立了“文联指导、协会协作、多点联盟、在地互动”运行机制。按照因地制宜、旧房利用、节俭办馆原则,西江、花田、洋津、洲下、黄虎等5个村级美术馆很快建成开放,每个馆安排一名艺术家驻馆,负责布展和组织创作,帮助村民开展文艺实践活动。

  “今天来得正好,新余五人版画精品展刚刚布展好。”5月29日,记者一到黄虎美术馆,龚斌便拉着参观。“就在4月中旬,80多名画家在黄虎村写生2天,创作的60多幅国画在黄虎美术馆进行了首期展览。”龚斌说,目前已有3000多人次到黄虎美术馆参观。

  新余市文联副主席张浔军介绍,省美术家协会和市文联统筹调配两级优质文艺资源,为乡村美术馆提供文艺作品,并建立巡回展览机制,确保各美术馆每年更新不少于6次。“我们今年已为乡村美术馆安排展出活动17场。”

  艺术的沃土

  这些天,新余市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主任杨超群正深入洋津村采风。“村里想用版画再现古代洋津八景,我答应了。作为洋津美术馆驻馆艺术家,这是我应该做的。”

  今年32岁的杨超群毕业于贵州民族大学版画专业。他坦言,以前深入基层少,常遇到创作瓶颈,无法突破自己,作品参加展览也摆脱不了“开展之日就是闭展之日”的尴尬局面。“美术馆成立后,一切都在改变。”杨超群说,“相当于有了固定站点,创作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接地气了。艺术家可以现场创作、交流、碰撞观点,对提升艺术修养帮助很大。”

  作为驻馆艺术家,杨超群履行职责,已组织了一次洋津写生。洋津村毗邻袁河,上千年历史的洋津渡口、漕运码头,使之成为古新余的商业重镇。一听说到洋津写生,36名艺术工作者踊跃报名,84岁的著名版画家陈祖煌也积极响应。“那次写生创作的优秀作品,已在洋津美术馆展出了,参观者很多。”

  对于艺术家来说,广袤乡村是创作沃土,只有亲近土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创作出优秀文艺作品。张浔军说,乡村美术馆就是纽带,把艺术家和乡村紧紧连接起来,为艺术家提供丰富多彩的创作基地。同时,也成为挖掘和传播农村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之美的载体。

  “中国传统村落”渝水区新溪乡西江村现存20多幢清代建筑,西江美术馆驻馆艺术家周小平根据村庄人文历史创作了多幅律诗、楹联作品。“我还计划组织书法家进村创作,为古村增添‘墨香’。”渝水区珠珊镇花田村有近200年芍药种植历史,不久前组织了芍药写生活动,优秀作品将在花田美术馆展览。

  “我们还打算在驻馆艺术家制度的基础上,安排摄影家、作家等加入乡村美术馆,提升其艺术创作空间的同时,深入挖掘和传播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张浔军说。

  乡村的气质

  乡村全面振兴,包括文化振兴。西江、花田、洋津、洲下、黄虎这些村,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推进乡村文旅产业,吸引了许多游客。村级美术馆的建设,使村子增加了旅游景点,多了文化艺术活动,乡村的“文化味”更浓了。

  采访中,记者感触颇深:有了永不落幕的乡村艺术展览,乡村的气质就不一样。这些气质,既体现在乡村外在形象之变,更体现在乡村精神内核的跃升。

  黄虎村一提出建美术馆,多名村民主动提出将闲置老房给村里无偿使用,最后挑选其中一幢进行改造。91岁的龚德再老人义务当起了黄虎美术馆管理员,还经常向游客介绍黄虎古桥、古井的历史,以及发生在村里的红色故事。

  令龚斌高兴的是,他和书画家在黄虎美术馆练笔创作时,总会吸引村民前来观赏。到了周末,村里的孩子会跟着练书法、学画画。龚斌认为,艺术的种子已经悄然播下,文明的种子也在慢慢萌芽。“我常跟村民讲,黄虎是在做美的事业呢,环境也要更美。现在乱堆乱放、乱丢垃圾的现象没有了。”

  洋津村党支部书记罗刚说,没想到村民对洋津主题版画展特别感兴趣,看着熟悉的家乡出现在画板上,大伙盯着看了许久舍不得离开。“这就是认同感,艺术作品让村民的家乡情怀得到升华。”罗刚笑着说道。

  西江村利用清代建筑改造成西江美术馆,成为游客必打卡的景点。随后,新余市美术家协会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辛冬根将破旧牛栏改建成一个牛栏艺术馆,成为村内第二家艺术展馆。“7月份,‘冰墩墩’的设计总执行、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刘平云将在村里举办美术设计作品展,古村的气质慢慢出来了。”村党支部书记傅国生说道。

  胡永良告诉记者,乡村美术馆建设还在不断探索,未来将不断完善艺术家服务基层机制,进一步激发其创作积极性。同时,适度增加村级美术馆建设,不断扩大服务群众的覆盖面,增强美术馆与群众的互动性。“通过努力,逐步构建优质文艺资源直达村组的新格局。”

  本报全媒体记者 胡光华

 
 
我来说两句: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昵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大江专题
  • - 神奇物种在江西
  • - 微光
  • - 改革在行动
  • - 【专题】奋进在春天里——聚焦2025...
  • - 中美经贸高层会谈
  • - 歼-10C击落印度阵风战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