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791-86849275
广告热线
0791-86847125
 
  
 
您当前的位置 :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  江西日报  >  10版
和睦桥上
www.jxnews.com.cn    2025-06-20 04:51  来源:江西日报
【字体:  】 【进入论坛】 

  □ 江仲俞

  如果不是按导航走,很难发现这座古桥。

  一条公路向山里延伸。路右侧是个村子。导航说和睦桥到了,“目的地就在您左侧”。放慢车速向左看,一棵枝桠放射型散开的巨樟,生长在一条小溪边上,小溪两边是连片油菜地。透过枝桠和树枝,可看到一座古老石桥,隐蔽在樟树怀中——这,大概就是和睦桥了。

  公路边停放着几辆小车,樟树下有几个人走动。估计他们和我一样,也是看了抖音和视频号过来的——婺源总会冒出一些冷门景点,给喜欢清静、好奇的本地人和外地人带来惊喜。

  走近石桥,那几个人大概已经看完,正准备撤了。走在后头的两个人站在樟树下,盯着一块用纤维板制作的牌子看。牌上写:“和睦桥,复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350余年。”另有几段小字,称这里古称何暮里,原桥用木头架设而成。何暮里程氏湘公后代勤俭持家,渐成富户,两子勤于耕种。后因财产分割,兄弟俩要到县里打官司。“兄过木桥,见樟树上缠五步蛇,躲闪而过。弟后上桥,闻水响,见溪中有一鳖,急下水将鳖捉得在手,继续前行。两兄弟一前一后走到半路,入住客栈,弟欲取鳖作菜,兄上前制止,称此鳖乃毒蛇化身,劝弟明朝再看。弟将信将疑,将鳖缚房中板壁上。次日晨,弟起视,果为五步蛇。”遂感激兄救命之恩,不再与兄争分家产,而是依兄主张,将变卖家产所得用于建桥。自此,木桥改石桥,小路变通途。县令获悉,来何暮里祝贺,并谐何暮之音,赐桥名曰“和睦桥”。

  其中一人指着牌子,对同伴说:“故事都是编的,也不晓得真假。”

  几人走后,古桥趋于安静。风吹过,樟树叶发出沙沙声,偶尔有攀附樟树上的凉粉果(薜荔)枯烂,落在桥面或水中,一切都增添了古桥的静谧与沧桑。

  古桥之特,不在桥孔的跨度和桥面的高度,而在古桥巨樟互为倚靠。看树龄,巨樟应逾千岁,是先有树,后有桥;看树身,整体向水面倾斜,背水面的树干,基本上已经朽烂。换言之,古樟自地面以上数米的主干,五分之二已经没有了,只有五分之三的树干向上输送营养、延续生命。

  就是这样一棵巨樟,一棵中空残缺、明显倾仄的巨樟,屹立数百年而不倒,靠的是什么?

  有人说,是中空处、蔸部寄生了粗大的沙朴树和桂花树,桂花、沙朴等与巨樟融为一体,互为纠缠,筑牢根基,才使巨樟立水岸、护古桥。有人说,巨樟仄而不卧,主要是有石桥作倚靠——经千余年生长,树干渐渐向桥身靠拢,紧靠石桥的一根比水桶还粗的枝干,不知何年起,开始压着桥面横向生长,并横拦在桥面之上。从桥中央走,须深蹲躬身才能通过。

  正惊叹着,忽见村子方向走来一名50多岁的女人和一个小女孩。女人身材苗条,穿着得体,头戴尖顶芦苇斗笠,带着女孩上了桥面。

  我问:“你们也是游客?”

  “不是。我就是这个村的。”女人指着村头一幢白墙黑瓦的房子说,“那就是我家。”

  “这是你孙女?”我问。

  她说是。“读初中,整天缩在家里不出来,我就带她到这里来走走。”

  我说:“家边有这么好的风景,真是福气。”

  “是啊。哪像我们小时候,整天都在这桥上玩。”她说,夏天放牛,把牛绳系在溪边,牛就在溪里“滚浆”了;她和小伙伴们争抢桥面两边的护石,谁抢到就往上面躺,享受着溪的和风和石的清凉。她扶着横过桥面的枝干说,小时候这枝干还没挨着桥身,也没这么粗,大人驮着禾斛,可以直着身子过桥。“现在长粗了,也往下压了,不要说驮禾斛,空手走过,也要弯腰低头。”

  接着,她又给我讲牌子上写着的故事。稍有出入的是,她说这事不知道是发生在两兄弟身上,还是发生在两亲家身上。“听祖宗讲,我们这里叫何暮里,何暮里有村仁洪,分上仁洪、下仁洪,我这个村叫中仁洪。现在还有上仁洪、下仁洪,但是中仁洪,在我晓得事以前,就改叫和睦桥村了。”

  “那你也姓程?”得到她肯定后,我又问她大名。“三巧。”她说,“程三巧。”

  “头上还有两个姐姐?”我说。

  三巧笑了,说大姐叫秋巧,二姐叫蔬巧。“我们没文化,其实苏州的苏字更好。我爸说,是蔬菜的蔬。”

  站在桥上,她教我看桥面中央一块正方形巨大石板。“这座桥被盗过,盗桥的人听说,每一座石桥收工时,都会在桥中间铺最后一块石板,这块石板底下可能有金子。”三巧说,“你看,就是这块石板被撬开过,其他石板也动过。我哥哥从景德镇回来,看到后,就请人把这些石板归位了,但就没有以前那么平整了。”

  三巧又让我看桥头一块比人还高的大石碑,说本来有两块同样大的碑,立在桥两侧。一块刻建桥捐款明细,一块写建桥经过。“以前的人不晓得保护,把这两块石碑拆了去,一块做了房子地基,一块垫在牛棚里。这块是从牛棚里扛回来的。”

  石碑两面刻了密密麻麻的字,无非是谁捐了多少银子。石碑上方被劈成了尖角。两面最上方的字,只剩下中间两个了,且都有残缺,但隐约可认出一面是“仁義”,另一面是“程福”。

  三巧谈吐清爽,感觉应该读了不少书。问她,竟说连小学都没读过,普通话还是过去在浙江务工时学的。

  不识字,讲的故事却与牌子上的描述一致,说明兄弟携手建桥的传说不是后人编造,而是世代相传了。

  我试图从桥身上下首各嵌着的扇形石板上,认出上面刻的字来,但不管我把照片如何放大,都因藤蔓和苔藓蒙蔽,而无从辨识了。不过,是何暮桥还是和睦桥,是村因桥名还是桥因村名,是树因桥立还是桥因树固,似乎都无关紧要。能在春夏之交,在宁静的和睦桥上,听三巧讲着古桥的故事,便是一件愉快而满足的事。我也似乎找到古桥不老、老树常青的答案了。

 
 
我来说两句:
[ 网友留言只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大江网立场 ] 昵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资讯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严肃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如其他媒体、网络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本网站内凡注明“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均属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均属“大江网(中国江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站协 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本网站原创内容版权归本网站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网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商业目的及应用建议。 已经由本网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大江网(中国江西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3、凡本网站转载的所有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的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本网站采用的非本站原创文章及图片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者联系,如果本网 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用电子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经济 损失。
4、对于已经授权本站独家使用提供给本站资料的版权所有人的文章、图片等资料,如需转载使用,需取得本网站和版权所有人的同意。
※联系方式:大江网(中国江西网) 电话:0791-86849032
  大江专题
  • - 神奇物种在江西
  • - 微光
  • - 改革在行动
  • - 【专题】奋进在春天里——聚焦2025...
  • - 中美经贸高层会谈
  • - 歼-10C击落印度阵风战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