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云,流水。当天光云影与袁河波光互为镜像,一群白鹭掠过河面,仿佛衔着春风而来。云从天边起,天边的云与袁河上起舞的白鹭相比,却显得淡了,似是云影倏然消隐于波纹之中。刹那间,水天一色,一片蔚蓝,如同幻觉。
抱着新余入怀的袁河,是赣江一级支流——这条发源于武功山白鹤峰的河流,挣脱了山谷沟壑,从萍乡、宜春一路蜿蜒,入境新余腰身一转,越发婀娜、丰腴。塔前江、界水河、天水江、孔目江、雷陂江等17条支流,好比归家的孩子一样奔着袁河母亲而来。只有如此,才合乎新余的古称——新渝。
人,逐水而居,乐水,亲水,都是与生俱来的。一个自古就以袁河中游渝水命名的城市,谁不另眼相看呢?
徜徉袁河河畔,我仿佛看到了新余千年历史的波光潋滟。唐代江西第一位状元卢肇、北宋宰相王钦若、明代《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以及现代“新山水画”代表画家傅抱石,他们是袁河的故人,亦是袁河的骚客。一个个名字在历史文化长河中远比袁河的波光闪亮。
面对这样一条河流,我不由去想宋应星在《天工开物》所画所记当地人生产生活的场景——培育水稻,制造提水工具、筒车、船舵,建设陂坝……哪一样离得开水呢?位于湖泽镇的凤凰山铁矿遗址,曾为宋应星《天工开物》的冶铁章节写作提供素材。我没有机会去湖泽镇,却在新钢高炉炉台上的历史陈列馆见识了凤凰山遗址和当年冶铁场景,还有当下新钢产品在多种新领域的应用。
从迎宾大道往外走,几位热心环保的摄影家正在青花瓷公园拍倒影。他们告诉我,园林式的公园是钢厂冷却塔与“老渣山”改造成的,废土废水全部经过了无害化处理。湖岸、坡地,草木葳蕤,花朵灿然。仔细去看才发现,毗邻工业水处理中心的公园人工湖,竟然有鱼儿和黑天鹅入驻。
蓝天、碧水,彻底颠覆了我对钢铁企业固有的认知。难怪,一个以水命名的城市,冠上了“天工开物之城”。
袁河的魅力,是在时光中持续发酵的。袁河中游拦截成湖之后,湖水开始承载着民间文化的传承:浪漫的新余人在碧波中承接七夕节的恩泽,披上了仙女湖的神奇面纱。的确,一湖纯净的水是有魔力的,会让我迷醉得迈不开脚步。海拔只有187米的龙王岛,给了我环视仙女湖的机会。借助朋友的无人机,发现仙女湖好比藏在大岗山与百丈峰之间的一块碧玉,而葱茏的山丘呢,变成了一个个星罗棋布的岛屿。
水色空蒙,风送鸟鸣。好几次进入湖区,抑或行走岛上密林之中,发现鸬鹚、白鹭、鸳鸯、白颈鸦、红嘴蓝鹊、山雀、画眉、猴子等等,都是仙女湖的居民。那一阵阵的鸟鸣,婉转、清亮,宛如山水的合唱。
仙女湖如玉般的湖水,不仅令我心旌摇动,也让我心生敬畏。毕竟,在仙女湖50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内,有99个岛屿和60多个湖湾,所有源头都是衡量水质优劣的标尺。当我在地图上看到镶在仙女湖边缘的分宜县龙须沟时,毫不犹豫地启程了。事实上,龙须沟下游的介溪湿地,已然是集污水整治与湿地公园景观为一体了,而南排水渠与仙女湖只隔一条中坝,俨然是最后一道屏障。
远远地,几名村民划着小船捞青苔的身影闯进了眼帘。生态塘内,芦苇成片,还有矮生苦草、伊乐藻、金鱼藻、黑藻、粉绿狐尾藻、眼子菜等水生植物。偶尔,野鸭、白鹭扑棱棱掠过,各自在水面上起舞。
栈道蜿蜒,我跨过石拱桥行走,先后邂逅了介桥村捞青苔的老严,以及一对坐在路旁拉二胡的退休老人。排口禁示牌、微型水质监测站、禁钓区通告牌、柳树、桃树、松树、枫香、银杏、香樟、箬叶、美人蕉、再力花等等,一个个朴素的名字与我擦身而过。
“嗖”“嗖嗖”……时不时还有白鲦蹿出水面的声响。
中坝旁稍微平缓的坡地上,几头水牛埋着头,在悠闲地吃草。调皮的牛背鹭上蹿下跳,好像与水牛恋恋不舍。远处的枫树湾与十里店,依山傍水,透着村庄的恬淡和安宁。
不承想,我走在栈道和坝体上,老严捞青苔的动作,以及水面上的野鸭,坐在钤阳湖生态环境执法联勤工作站内的施雪勇通过无人机都看得一清二楚。往往,古人在警示人们的行为时说,人在做,天在看。现在呢,又多了一双双监督的“电子眼睛”。无人机实时画面5公里的半径,透出新余构建生态环境高品位保护、高效能治理的格局。
同行的吴新民坦言,只要是河流的源头,都实行管控。袁河上的浮桥、罗坊、袁州垱堤山、平川、水西、下将家断面,孔目江江口断面,蒙河上的樟树肖家村断面,全都达到国家Ⅱ类水标准。
河流,意味着远方。相信每一位亲近河流的人,都是远方的向往者。午后,我又把目光投向了新余城区主要饮用水源地之一——孔目江。
青山绵延,新绿勃发。泡桐花、杜鹃花、石楠花、金樱子花、峨参花,相伴一路,摇曳生姿,空气中盈溢着草木与野花的清香。溯着袁河而行,驱车40多公里来到枣木山下的白梅、石溪等地,在《孔目江管理范围告示牌》《市级河长负责河流、河长公示牌》上,孔目江水域与两岸管理范围,以及市、县、乡、村四级河长的责任,都一目了然。
春风推动一条溪流的波光,也推开了无数村民的门扉。临水而居的村民,蹲在河埠边洗着刚从菜园中采摘的时蔬,一把嫩绿荡开的涟漪,融入拱桥的倒影。
追寻一条河流,似乎成了我旅程中的执念。抵达分宜螺蛳小镇,已是暮色四起。当来自河流的螺蛳摆上餐桌,分享的是生态带来的红利,以及舌尖上的欢娱。一条龙船摆在街边,让我想起了洋江镇祠堂梁柱上挂着的龙船,以及端午龙舟竞渡的场景。诚然,那是一方乡亲对水的激情与信仰,那是古往今来血浓于水的风俗画卷。
街上灯影如幻,天边星光闪烁。辞别螺蛳小镇时,我不禁想起在仙女谷山泉水泡新茶的情景——山泉甘洌,新茶一芽一叶,清香氤氲,那是一杯无华的水与茶,还有对醉心山水的人最好的相遇。
□ 洪忠佩 文/图